跳舞小说
会员书架
首页 >玄幻奇幻 >中国脊梁 > 24、挖知了

24、挖知了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
所以,孩子们捉来知了后,就抓紧将这些家伙用盐水跑起来,这样,就保持知了的新鲜度。也有的孩子,拎着瓶瓶罐罐出门的时候,就在里面放了凉水或淡盐水,捉住知了丢进去直接淹了。这样捉住的知了,就再也不会蜕变,肉质很好。

捉来知了,到晚上大人做饭的时候,多少用点老棉油一煎,知了全部变成金黄色膨胀起来,吃起来酥香可口,那味道是什么美味都不能比拟的。

吃的时候,女孩子一般会嫌知了的外壳坚硬,会剥掉那层外壳,或者掐掉知了的几个小爪子。但对于男孩子来说,基本上就是整个扔进嘴里,“喀吃喀吃”地大嚼起来,连“骨头”都不会剩一点。

碰到家里没棉油时,就直接将知了放在锅里蒸一下,也就能吃了。也有嘴馋的孩子,嫌蒸得时间太长,等不急,干脆直接扔进灶坑里,将知了烧得黑糊糊的,扒拉出来吹吹灰就吃,也是一样得香。

知了里还有一个品种,我们叫它“麦娃”。它的个头比正常的知了个头小几倍,只有花生大小。这种小东西很聪明,平时在土里很难捉到它,只能看到他藏身的很小的洞。只有到了北方小麦快收割的时候,它们才集中出来,声音很尖细地、不停地频繁地叫着。

知了孵化是先将背部的硬壳崩开,之后头部艰难地从裂缝中伸出来;之后是前爪,再以后是腹部也爬出壳子。爬出壳子后,蝉就趴在自己的壳子上晾着,不久,那对原来紧缩在肋下的细小翅膀就在风中逐渐伸展开。

这时,原本穿着金色坚硬外壳的知了,就变成白嫩的蝉;如果到了半夜或者早上,蝉外表的白色就会遇风逐渐变成浅黑色和深黑色。

在知了刚脱皮(蜕皮)的时候,它的肉质虽然赶不上刚爬出洞的时候,但还是很鲜嫩的,吃起来味道还是很好。但一旦外表变成浅黑色或黑色了,就不能吃了;这些黑色的蝉,就只能捉住喂鸡。

那时候,村民都很难吃饱饭,家里喂的鸡也是皮包骨头。

为了让这些鸡多下几个蛋,大人就在天尽黑后,抱来一些麦秸在树下点燃,那些知了见到火光后,会像扑火蛾子一样朝火堆飞下来。大人们就用扫帚将这些知了扫起来,装在袋子里,带回来喂鸡。

到了“麦娃”叫的时候,大家就知道到了麦收时节,家家都在准备过麦的东西。

那时候,北方过麦有两个预兆,一是“麦娃”开始叫的时候,另外就是青蛙叫的时候。青蛙在北方叫做蛤蟆,老人们都说:“蛤蟆打哇哇,十八天喝疙瘩。”意思是听见蛤蟆在沟边水渠开始叫的时候,半月后就可以喝到新小麦面做成的疙瘩汤了。

小麦收割之后,“麦娃”的叫声好像突然间就减少了很多,之后迅速就听不到了。因为“麦娃”个头小,也很难捉,孩子们一般就很少去捉它。它的寿命,也比一般的蝉要短一些。

知了是北方人爱吃的东西,南方人基本上只闻其名不见起物了,更不用说吃了。

有一年,重庆的二伯父回家,带了伯母回来,那时候正好是夏天。农村里没什么好招待的,我们几个孩子还很孝顺,想着远在重庆的伯父(其实,那时候,我们根本不知道重庆在哪里?也不知道重庆距离我们北方平原的小村庄有多远?只是知道重庆是在很远很远的地方)好不容易回来了,就去捉了不少知了,集中起来让大人油炸了,端上餐桌。

但点火堆引诱这些知了的办法,一般是在快立秋的时候。“人生一世,草活一秋”,这些知了的寿命一般由夏至秋,也就差不多了。这时候,知了们的寿命不长了,抵受诱惑的能力也很弱,极易上当。

还有一种高级的捕蝉的办法,就是用面筋来粘。

有些半大的孩子,一般干完农活,回来都比较晚,不屑于和孩子们一起趴在地上找知了洞。就回家洗把脸,自己和点白面,在盆子里放上凉水,用力揉搓,等面团里的面粉淘洗出来,剩下的就是很有粘性的面筋。

孩子们将面筋团在手里,拿根竹竿就出来了。在天似黑不黑的时候,看到树干高处的知了后,就将一小块面筋粘在竹竿头上,举起竹竿,三戳两戳,就将知了粘在面筋上。用这种办法,往往比我们这些遍地找知了洞的孩子收获还多。但对于我们这些小点的孩子来说,用面筋粘知了的办法,却是可望而不可及。

捉到知了后,孩子们一般是装在瓶子里,但这些小家伙,即使装在瓶子里还是会蜕皮的,只是速度比在树上或草木上要慢点而已。

小说APP安卓版, 点击下载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